奥运会上,如果中国乒乓球队一金未得,你的第一反应或许是“不可能”;同样,在世运会上,如果中国龙舟队一金未得,肯定也会让人不敢相信。不过,这就是竞技比赛,昨天收官的成都世运会龙舟项目,全部6块金牌被印尼、乌克兰、泰国等队夺走,东道主中国队获得两枚银牌。
龙舟运动,起源于中国,已有数千年历史。一金未得,对于中国龙舟队来说,或许有些遗憾。但换个角度看,这块“零金牌”的记分牌,也是龙舟运动写给世界的宣言:它不再是中华民族一家的遗产,而已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激情。
印尼队勇夺三金,乌克兰队、泰国队轮番夺魁配资快线,已经充分证明,从东南亚的河汊到东欧的湖泊,龙舟的鼓点同样震天,桡桨同样击水。正如印尼教练苏利亚迪所说,不同语言、不同职业的队员因龙舟而“有了共同的目标”。当胜负不再由中国队垄断,龙舟才真正完成了中华文化输出的“成人礼”。
有人惋惜“老祖宗的东西守不住”,却忘了“守”的最高境界是“传”。只有当世界各地不同身份的人都俯身划桨,这项千年运动才算真正“活”在当下。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佩鲁雷纳表示,龙舟运动在全球的影响力远比外界想象的更为深远,普及程度也远超预期。他透露,2029年卡尔斯鲁厄世运会仍将保留龙舟,更远处的赛事也在筹划——金牌可以易主,赛道却越铺越长,这正是文化软实力最硬的证据。
数据更能证明生命力:全球有5000万爱好者,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常年开展龙舟运动。在国内,上海也是推广龙舟运动的排头兵,据上海市龙舟协会统计,全市全年各类龙舟赛事已接近百场,年度参赛龙舟队2000支次、近10万人次。苏州河城市龙舟邀请赛已经举办了20多届,每年端午的苏州河都会涌现大量外国选手的身影,鼓声与号子夹杂英语、德语、日语,这才是“文化走出去”该有的烟火气。当传统节日的仪式变成世界各地人们的日常健身,龙舟早已突破“竞技”范畴,成为一种跨文明的生活方式。
中国队无一金,却收获了更珍贵的“世界认同”。金牌可以靠集训突击,文化认同更需要时间与真心。当印尼队以11秒的领先击败中国队,当德国、英国、意大利把龙舟写进社区日程,这些都在告诉世界:龙舟运动没有国界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中国龙舟队的“零金牌”不正是中华文明与全球体育文明“深度融合”的鲜活注脚——我们输出的不只是形式,更是“同舟共济”的精神内核。
从“我有”到“我们共有”,从“争金”到“争传”,千年龙舟,曾经划过汨罗江、划过唐诗宋词,如今划过太平洋、大西洋,在世界各地留下劈波斩浪的银色航迹。
此刻,再回望成都的水上赛场配资快线,耳边响起的不是叹息,而是更宏大的鼓点:咚——咚——咚——那是世界心跳与龙舟同频的节奏,也是中华文化在全球舞台响亮的号角。
鑫东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